汶川大地震 用无数生命撞响的警钟
发布时间:2024-06-14 14:26:14
阅读次数:次
震灾现场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8.0级的汶川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触目心惊:5.12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经历亦是动力
时隔9年,汶川地震已然被很多人淡忘,但对于亲历这场地震的人们来说,这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每每回望,总让人心有余悸。
汶川地震亲历者,盛年科技NPY抗震创新科研团队成员-高梧先生在受访时告诉笔者,大地震发生时,根本没有反应时间。5月12日,高梧正在成都开车前往都江堰的途中,亲眼目睹前面的楼房一栋栋应声倒下,四周哭喊声一片,很多人直接死在睡梦之中。 一波接一波的余震和夹杂的爆炸声充斥着耳朵:“当时我心里除了恐惧就是恐惧,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是真实的。”
当高梧匆匆赶回成都,却发现情况也不乐观,整个成都笼罩着一片惊恐的气氛。回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也是人心惶惶。为了安全,大家只能集中坐在操场上。当时通讯中断,与外界完全失联,根本无法向家人报平安。虽然幸免于难,但此后至少两年,高梧都生活在恐慌之中,难以自拔。
这次地震的经历亦成为动力,高梧决定向建筑抗震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后来他取得了加拿大英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结构与地震工程硕士学位,同时成为加拿大温哥华结构工程师协会APEGBC会员。
毕业后,高梧放弃了国外不错的发展机会,毅然决然投入到国内的建筑抗震行业中:“我必须回来,这是我学习建筑抗震的初衷。自然灾难人类无法逃避,但我们可以做的是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让天灾之时,少些人祸。“
3年之后,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同时还引发海啸。损失同样惨重,但更多是来源于海啸。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建筑本身抗震做得非常好,在地震级别更高,受灾情况更复杂的背景下,整体人员及经济损失却远远小于汶川。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偶然,当时也引起国内众多关注与讨论。
建筑抗震任重而道远
笔者有幸辗转采访到高梧所加入的
盛年科技(NPY)抗震科研团队创始人-谢家明先生。(谢家明:武汉大学EMBA;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总工之家副理事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给水排水设备分会副会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理事长。多个建筑机电抗震国标文件的主要起草人。)
谢先生告诉我们,在抗震方面其实国际上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在国内并没有太多人关注,特别是建筑非结构抗震。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成本,当然也存在安全理念或社会责任因素。现在房地产作为国内的支柱产业,并不缺资金,但就像我们个人去购房,通常更关注价格、环境、配套等等看得见的因素,即便提到建筑质量,也最多是关注一些表面看到的东西,而一些隐形的项目几乎很少关注,当然,有些太专业的东西一般老百姓是搞不懂,完全是靠开发商的诚信,也绝少有人了解或者在乎抗震设计环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项目过度的重视产品价格,或者表明质量,行业没有一个有效监管机制,导致一些投标人在产品的价格上进行恶性竞争。以至于有建筑抗震科研团队背景优势的公司,因为投入的成本大,在产品价格竞争上,反而变成了劣势。也正是由于这个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原本需要严谨的操作流程不断出现乱象。
"此前在国内,建筑抗震几乎是空白的,没人愿意为此增加成本,几十年一遇的地震根本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但事实是,5.12这样的大灾,一生只要遇到一次,很可能就要付出以生命为代价的血的教训。正是因为汶川大地震,建筑抗震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市场也才逐渐有了相应的发展。建筑是人类的良心,利益是眼前的,安全却是永远的。"
通过对谢先生的采访,笔者了解到,目前的建筑抗震分为结构抗震和非结构抗震两大块, 其中,结构抗震包括了高(超高层建筑)、大(大型桥梁、钢结构厂房等)、重(国家重点项目教育、医疗、体育场馆、电车轨道等)三大部分,这个部分国家是有相应标准的,在没有偷工减料的情况下,安全性有一定保障。而在非结构抗震这一块则包括了管道抗震、大型机电抗震及其他非结构抗震。这些主要是在发生大型地震后,保证管道、变压器、通讯等设备及装修中软装部分的安全。即使非地震类的极端自然灾害,非结构抗震对于预防火灾等人为灾害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措施。
"据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大地震灾害的分类统计,地震带来最严重的破坏就分为结构物和非结构物的两种破坏。例如楼房崩塌,直接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再有就是最重要的机电系统破坏和各类管线破坏,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同样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汶川大地震中,除了楼房质量引起的崩塌外,非结构抗震体系保障几乎为零。以当时的成都双流机场为例,因为通讯中断,飞机既无法起飞,也无法降落,这为灾后救援增加了很高的难度。另一方面,地震发生后,由于管道泄露引起的爆炸无疑又大大的增加了损失程度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危险系数,医院、学校,无一安全。看到汶川相关报导时,作为建筑抗震行业的一员,无比震惊的同时,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
倾众人之力促行业发展
2016年,各行各业都提到匠心:“何为匠心,个人觉得就是全身心倾注到一个行业的专注力,坚持不懈保持初心不变才有可能称为匠心。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在提倡‘中国质量’和‘社会责任’的发展理念,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部分。身为其中一员,我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谢先生如是说。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9年,有更多如谢家明、高梧先生这样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建筑抗震的大军中来,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倾一己之力,促行业发展,护万家周全。社会经济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安全作为人类生存最基础的保障常常被我们忽略,汶川大地震可以说是无数受难者用生命的代价为我们撞响的警钟。
我们依然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汶川地震不应该被遗忘,愿逝者安息。